您的位置: 8绵阳市政府网站8部门网站8农办8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之桅杆村样本

      2013年12月27日,简阳市高明乡。记者来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试点村——桅杆村。 乡村公路一侧,有一排排崭新的洋楼。这就是农户集中安置区。 半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洼地,泥塘里布满水草和芦苇。 半年后,这里已经成为44户农户177人的家园,水、电、气、光纤已经入户。
      究竟是什么让这个村子有了如此巨变? 耕地怎么换? 坚持耕地量质两不减
      改变肇始于两年前。
     2010年10月,省国土资源厅批复了简阳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桅杆村安置区项目入围。 摆在当地干部面前的首要难题是:拆旧和建新地块如何选。“简单地说,就是把房子集中建到不适合耕作的地上去,把适合耕作的地腾出来,尽量做到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简阳市国土资源部门相关负责人道出拆旧和建新地块选择标准。“这个地方低洼,土壤主要是粘土,耕地等级太低。但边上有条公路,离安置户的承包地最远不超过1.5公里。”桅杆村安置区的选择,在反复斟酌后确定。
     然而,就是这块专业人士看来很合适建安置区的地块,要获得当地老百姓认可却费了一番工夫。 高明乡的干部们记得,2010年拿到省国土资源厅的批复后,此后近半年的时间,他们“都在下乡动员的路上”。“建房子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前期工作搞了近一年半。”吴子才老汉便是众多让高明乡党委书记廖中诚头疼的“钉子户”之一。乡、村两级干部曾经先后20多次到吴家做工作,均未成功。“电啥的都供应正常,村里有啥活动,村干部会跑来通知我。”只剩下吴子才的家孤零零地伫立在田园上,左邻右舍曾经的宅基地,如今都已经“化身”成油菜地。
     房子怎么建? 坚持村民自己做主 
     腾出来的宅基地,复耕以后能否达到、甚至超过被占用耕地的耕作标准?建新地块上修建的安置区,又能否满足老百姓的居住需求,是衡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成果的两项核心指标。
     桅杆村的旧宅基地复垦一年左右,村民反映普遍不错,“复垦后第一季种玉米,亩产一千斤左右。”村民蔡桂珍说。 廖中诚介绍,为了保证复垦土地的质量,当地国土部门派出专业的技术团队指导农户对拆旧地块进行清杂、平整,通过施用农家肥提高土壤肥力。 和复垦比较起来,建新房则复杂很多。
     在高明乡,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多,土地闲置十分普遍。为此,当地把拆旧建新农户分成了三类,分门别类予以不同的政策——永久性外迁户,在原有的奖补标准上再增加每平方米120元的补偿;可能永久外迁的,在安置区留下备用土地并把补偿款发放下去;就地安置的,落实土地,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农户只出部分建房款。
     桅杆村农民集中安置区的农户来源于53个拆旧地块,涉及农户90户369人,现安置农户44户177人。按照安置区人均占地面积50.4平方米来算,节省建新用地近10000平方米。 对于建房标准,当地也颇费工夫:先由村民投票选出代表,确定川西民居和欧式建筑相融合的建筑风格,再由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委托高明乡政府来寻找承建单位。
     人往哪里去? 实现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型
     简阳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桅杆村已经进入复垦阶段拆旧地块总计152.1亩,扣除农民集中安置区占地13.3亩,新增耕地面积130亩左右。 最关键的还是人要往哪里去。“这里是丘区,土地整治成本高,农民很难负担得起,只能组团治理或者引入市场因素。”桅杆村安置区刚刚建成,当地就引来了“金凤凰”——成都一家苗木公司已经以每亩1200元一年的价格流转了200多亩土地,准备建设特色苗木基地:当地一家农产品公司则主动联系高明乡政府,准备出资两亿元在未来三年内流转3000亩土地,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这让桅杆村的村民们看到了希望。
      廖中诚介绍,乡政府已经准备在春节后对项目区的农民进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就近转化为产业工人;同时,与入驻当地的农业企业商谈,让农民以土地入股或者在农业合作组织打工的方式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2012年,桅杆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7000元左右,如果合作达成,在2016年,当地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会超过一万元。”廖中诚充满了憧憬。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2006年4月,我省被确定为全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首批五个试点省份之一。目前,我省共批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941个,挂钩周转指标56.84万亩,项目遍布全省18个市(州)。2013年我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在全国试点评估中综合排名第二。